![]() |
1-2 國家介紹〈續二〉 ![]() | ||
1-1 國家介紹〈續一〉
歷史
中國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是人類歷史上少數幾個獨立創建文字體系的文明之一(另外還有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瑪雅文明以及兩河文明)。中國文明還是世界現存的所有古文明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中國文明的歷史至少可以溯源到5000多年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超過了3000年。在約前20世紀,中國進入世襲皇朝階段,共經歷了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漢朝、晉朝、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多個朝代,在朝代交替時還經歷的很多動亂和分裂時期,有春秋戰國時期、三國時期、五胡十六國時期、五代十國等。清朝末年,隨著西方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等思潮傳入中國,3000多年的中國王朝時期結束,1912年中華民國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相繼成立。
夏朝以前
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的高等靈長類中華曙猿距今450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江南一帶。目前考古發現在距今224萬年至25萬年前,中國就有直立人居住,如巫山人、元謀人、藍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中國特有的文字及文化延綿數千年未曾中斷。中國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中國文明的歷史至少可以溯源到四千多年前(有“上下五千年”之說,目前最早的考古證據顯示中國最晚至西元前3700年前出現國家體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三千多年之久,但賈湖文化遺址內出土的一批具有文字性質的契刻符號距今八千到九千年,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發現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中國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造人,是中國神話中關於世界與人類起源的説法。上古的歷史,傳説伏羲教民漁、獵、畜牧,創造八卦文字,神農開創農業及醫藥,燧人發明鑽燧取火,此即三皇。三皇之後的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上古伏羲、女媧時代便以龍為圖騰,神農之後黃帝時代文明突進從而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石,炎黃兩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因而中國人又自稱「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自三皇至五帝,歷年無確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五帝時期,黃河水患嚴重,大禹以疏導之法成功治水,受舜禪讓繼帝位。
禹之子啟於西元前21世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世襲朝代——夏朝。四百餘年後湯武推翻夏,創建商朝。約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周朝後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東周朝逐漸衰落,中國進入諸侯爭霸動亂的春秋戰國時期。商朝時青銅器工藝非常發達,甲骨文也十分成熟(甲骨文就是現代中文的前身)。周經文、武、周公的治理,建立了完備的禮治社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成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自唐堯、虞舜至周朝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大發展,出現了如孔子、老子等諸子百家。
歷代世襲王朝
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其他的諸侯國,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結束封建體系,開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時代。秦末農民戰爭中項羽與劉邦聯合滅秦,隨後劉邦與項羽爭霸,項羽兵敗自殺,史稱楚漢爭霸。劉邦於前202年建立漢朝(史稱西漢),經歷王莽奪權後,劉秀於西元後25年復東漢。東漢末年中國又進入80餘年的分裂戰亂的魏蜀吳三國時期,280年晉朝(西晉)司馬炎重新統一。此後不久外族入侵,在北方建立十六國與東晉並存。晉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了長達150餘年的南北朝對立局面,南朝歷宋齊梁陳四朝,北朝歷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直到589年被隋朝統一。秦朝時,秦始皇採用法家思想治國,他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還焚書坑儒,修建長城。經歷了文景之治的漢朝則於漢武帝時開始獨尊儒術,中國進入儒家社會。漢朝史官司馬遷編《史記》開創紀傳體史書的先河,而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宗教方面,漢時道教形成,魏晉南北朝時佛教興起。另外,華夏民族發展到漢朝以後,也稱為“漢人”。
楊堅(隋文帝)建立隋朝後於589年重新統一中國,618年隋末農民戰爭中李淵建立唐朝,其間經歷了10多年女皇帝武則天的武周,唐朝在李隆基(唐玄宗)為帝時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此後發生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形成,唐朝於907年滅亡。之後中國進入分裂動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和吳越、閩、荊南、楚、吳、南唐、南漢、北漢、前蜀、後蜀十國。50多年後,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但宋朝一直受到遼(後來是金)和西夏的威脅,並於1279年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所滅。隋朝皇帝首創科舉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並開鑿京杭大運河。唐朝太宗則任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良臣,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製,國家走向繁榮,稱爲「貞觀之治」。其間玄奘前往印度取經發展中國佛教。宋朝時軍事力量相對積弱,但經濟及手工業卻比較發達,達到甚至超過漢、唐的水準。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及火藥(合稱四大發明)等唐宋時期的發明對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文化方面唐宋時詩歌散文大發展,出現了李白、杜甫、蘇軾、歐陽修等詩人和文學家,而宋朝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則是中國史書的奇葩。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先後消滅西夏、金。其孫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元朝並於1279年滅南宋。1368年朱元璋領導起義攻克元大都(即北京)建立了明朝。明朝經歷近300年後於1644年被李自成所滅,同年滿族清兵入關,清朝開始。清朝傳近300年後於1911年在辛亥革命中被孫中山推翻,中華民國成立,至此中國歷史上3000多年的朝代更迭結束。元朝時期戲曲大發展,而明清時期小說則開始繁榮,出現了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和水滸等四大名著。明朝時,西班牙、英國等歐洲國家逐漸崛起並開始向外擴張,中國當時沒有直接受到影響,而依靠歷史的積累保持科技文化的領先,明朝的天工開物乃當時世界領先的科技書籍,而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也是當時其他國家不可企及的。清朝時外國勢力開始進入中國,清朝在黑龍江與沙俄交戰,明遺臣鄭成功在臺灣擊敗荷蘭殖民者,之後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皇帝開創了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1840年,清朝終於暴露出科技和軍事勢力的落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擊敗,從而導致了一系列對外戰爭的失敗,如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戰爭等,戰後中國同入侵者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歷史進入近代史階段。
近現代中國
1840年與英國發生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攻陷了廣州、廈門、定海、鎮海和吳淞等沿海城鎮,其後攻下了鎮江,軍艦直抵南京的江面,中國被逼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此後列強強逼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法聯軍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賴神父事件」為藉口,出兵中國,先後攻陷廣州等沿海城鎮,再攻破了北京、天津附近的要塞大沽,威逼中國簽訂《天津條約》,其後又因為一些問題而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北塘,攻陷天津、北京,燒毀圓明園,清帝逃往熱河,被逼簽訂《北京條約》。香港(香港島、九龍、新界)在1842年後分批割讓及租借給英國,1887年又被迫承認澳門歸葡萄牙永久管治。1895年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日方稱“日清戰爭”),戰敗後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及附屬島嶼被割讓給日本,其後俄、法、德三國強逼日本歸還遼東半島。
中國當時除了外患,內部也發生農民起義,以太平軍、撚軍影響最大,雖然太平天國於英法聯軍之役後被曾國藩、李鴻章攻滅,但清朝的衰落已不可挽救。清朝於1860年代起開展「洋務運動」,但「洋務運動」於甲午戰爭後失敗。1898年進行「戊戌變法」,但「戊戌政變」後被廢除。1902年實行新政;清廷亦在1905年開始推行君主立憲制(或稱虛君共和),但其實還是皇帝掌握專政大權,國會議員幾乎全為皇親國戚,為令許多改革派官員也深感失望。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並取得成功;1912年1月1日,中國第一個共和政權——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由孫中山所領導的民主共和體制開始建立,取代帝制,孫中山被推為臨時大總統。同年,清帝遜位,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繼任總統,民國遷都北京,被稱爲北洋政府。192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1926年蔣中正率國民革命軍北伐,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民國早年長期動亂,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成立,並建立了武裝。1931年日本發起「九一八事件」,佔領東北三省,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11月20日中央政府西遷重慶。1945年歷時八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還都南京,接收臺灣與澎湖。1946年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發生內戰,但國民政府仍於1947年公佈施行《中華民國憲法》;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宣佈成立;而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則於12月7日遷至臺灣臺北。1960年代末,由於十大建設及數期經濟計畫的成功使得臺灣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宣佈解除臺灣地區自1949年以來實行之戒嚴令,並開放黨禁、報禁,推行全面民主,除在1996年落實正、副總統公民直選,並在2000年完成中國史上第一次的政黨輪替。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完成了第二次政黨輪替,民主制度逐漸走向成熟,總統馬英九認為“臺灣以累積半世紀的民主經驗,做出第二次的政黨輪替,可以很自豪的說自己是一個真正自由民主的國家,也就是在五四所提倡的民主方面,交出第一張成績單。”他認為這不只對臺灣,對整個華人世界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京,實行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和公有制計劃經濟制度。從此呈現管治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持續管治台灣及部分福建離島的中華民國分庭抗禮的局面。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大陸地區爆發,中華文化遭受空前損害,文革至1976年結束。1978年,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逐步恢復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市場經濟制度,經濟快速發展,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仍繼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歸中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
地理
中國地形複雜多樣。地勢西高東低,成三級階梯:西南部是“世界屋脊”,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勢最高,為第一階梯;以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為界,向東向北下降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為第二階梯;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線以東多為平原和丘陵,為第三階梯。中國山區廣闊,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中國地理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之說,依次為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另有大地形區東南丘陵。
長江和黃河是中國最長的兩條河流,其他主要河流有黑龍江、珠江、淮河等。塔里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流河。
中國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東部,以逆時針看,分別與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及越南共14個國家接壤。大陸海岸線長1.8萬多千米,東隔黃海、東海與韓國、日本、琉球群島及菲律賓遙遙相望,南隔南海與印尼、馬來西亞及汶萊相望。沿海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有6500多個。
中國南北方向跨緯度較大,達49度,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最冷月均溫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佈;漠河鎮與海口市的1月平均氣溫相差接近50℃。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各地7月平均氣溫大多在20℃以上。中國冬季氣溫最低的地方在黑龍江的漠河鎮,1月平均氣溫為-30.6℃,極端最低氣溫-52.3℃;氣溫最高的地方在西沙群島附近,1月平均氣溫為22.9℃。中國夏季溫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吐魯番,7月平均氣溫為33℃,極端最高氣溫49.6℃。
人文地理
有多種對中國地區的習慣的劃分方法。按照大行政區劃分有以下兩種:
1‧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
2‧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
按照經濟戰略劃分:東部經濟區、中部經濟區、東北經濟區、西部經濟區。
按照南北劃分為南方和北方,中國以秦嶺和淮河為南北分界,這種劃分一般只限於漢族主體居住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北京,中華民國的首都是南京(但當前中華民國政府所在地為臺北)。洛陽、西安、南京、北京是中國的四大古都,此外安陽、開封、杭州、重慶等古都或陪都也曾作爲國家的施政中心。
中國疆域之流變
歷史上中國的版圖變化很大。中國華夏族最早活躍於中原一帶,其他地帶則分佈著東夷、百越、楚、羌、藏緬、匈奴、鮮卑等族人。夏、商、周以後中國的疆域逐漸擴大,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被接納為華夏的組成。秦帝國的大統一基本上奠定了中國核心地帶的主要基礎,並把疆域擴張到珠江流域。兩漢和西晉則讓西域臣服。之後中國進入長期南北分裂的南北朝時期,直到隋朝才結束這幾百年的分裂。在唐朝由於文明昌盛、多國自降或來貢,使得版圖向西和向北擴展,最遠到達中亞、外興安嶺地帶。經歷五代十國的戰亂,北宋形成的疆域已經大大縮小。直至元朝中國的疆域再次擴張,控制了蒙古、西藏,以及新疆和西伯利亞的部分地區。明朝的中國的疆界又回縮。清朝前期的領土擴張控制了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成為現今中國領土的模版。最後在清末政府積弱不振且屢受外國侵略的影響之下,中國失去大片北領,包括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庫頁島等屬地;中華民國建立後,外蒙古於1924年獨立並於1946年得到中國政府承認,再使中國地區的版圖北面凹陷。
1998年最新版的中華民國官方地圖仍視蒙古為中國的一部分,若以這個方式看待中國,它的範圍形狀如同一片秋海棠的葉子。而實際上目前中國的版圖,從文化、政治、血統、民族意識而論,已超越了中華民國官方地圖的國界。
人口
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部分解釋了中國雖屢經外族入侵,其文化卻得以延續不斷的事實。根據推測和統計,中國在晚清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全國總人口大約有4億5千萬。
1949年以後,人口總量大幅增長。由於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速度不能協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自1970年代末以來實行計劃生育,由此產生的人口結構使勞動力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率達到很高的水準,這部分解釋了中國內地自1980年代以來的快速經濟成長,性別比例失調,未來勞動力的短缺及人口高齡化等各種社會問題。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在2006年2月28日宣佈的統計結果:中國內地在2005年12月31日的人口為1,307,560,000(另外根據CIA在2007年6月的統計,中國人口為1,321,851,888),2005年,中國內地的新生人口為1617萬,淨增人口為768萬,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589%。其中男性為6億7400萬(占51.5%),女性為6億3400萬(占48.5%);城鎮人口為5.62億(占43%),農村人口為7.45億(占57%)。
民族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劃分,中國目前有漢族、藏族、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壯族等56個民族。漢族是主體民族。漢族廣泛分佈在全國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甘陝以及雲貴川渝等地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總人口為12.9533億,其中漢族占91.59%。其他55個民族統稱為“少數民族”。藏族主要分佈在西藏、青海、四川和雲南等地;滿族分佈在東北;蒙古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回族主要分佈在寧夏;壯族主要分佈在廣西。
經濟
古代中國有著發達的農業經濟,其經濟規模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領先於世界。在歷史上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和戰爭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古代中國的經濟通常與王朝的興衰與更替具有相同的週期。
明清以來,中國固守農業經濟,而西方世界在同一時期率先實現了工業革命,中國經濟遂落後於西方。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原來保守的農業經濟體系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極大衝擊。
中國效仿西方發展工業的過程並不順暢,其間不斷受到內外因素的干擾,直到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的結束,中國才開始有較為和平的發展時期。
中國大陸的經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初期發展很快,經濟模式為蘇式的計劃經濟,政府建設重工業的資本來源於對農產品的低價徵購。毛澤東的計劃經濟模式的應用在大躍進時達到頂峰,但也造成了惡劣的後果,其後經濟的發展又被文化大革命等運動嚴重影響。1980年代以來,鄧小平政府宣佈改革開放,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內地近年來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2008年的GDP超過44000億美元,成為美日之後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但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位於世界中下水準,而且經濟增長點局限於沿海地區的對外出口貿易,並逐漸受到資源限制和貧富分化的制約。儘管如此,普遍認為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未來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並且有望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目前大陸地區省份中,廣東為GDP最高的第一強省,浙江為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富省。
臺灣和香港在1970年代就是亞洲四小龍之二。中華民國的經濟發展較為倚重與美日等西方國家的貿易,從70年代初期到90年代的亞洲經濟風暴為止,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的經濟成長率平均都在9%以上。香港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至1980年代以來的主要對外貿易窗口。
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之間的經濟聯繫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日益緊密。
| |||
![]() |
1-2 國家介紹〈續二〉 ![]() |
這些評論各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對於他們的發言內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