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6-3 歙縣景點〈二〉![]() | ||
2-6-2 歙縣景點〈一〉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山西平遙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 全縣有地面文物600多處,其中以“民居、祠堂、牌坊”三絕而見譽,被中外建築專家學者們稱作“自然形成的一座古典建築藝術博物館”。擁有漁梁古壩、棠樾牌坊群、鮑家花園等優秀旅遊景點。闢有“綠水青山新安遊”、“古城一日遊”等多條旅遊線,供人觀光遊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潛口民宅、許國石坊、棠樾石牌坊群、老屋閣及綠繞亭、羅東舒祠、呈坎村古建築群、漁梁壩。
漁梁壩
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據考證,早在唐宋年代,人們就曾在此壘石為壩,現在的古壩為明代重建,有明萬曆三十三年修壩記事碑可考。它南端依龍井山,北端接漁梁古鎮老街。位於歙縣城南1公里處的練江中,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邊側有許多叉口,拾級而下,使可下到漁梁壩。漁梁古鎮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佈局。
漁梁壩可蓄上游之水,緩壩下之流。無論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壩長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餘。它們壘砌的建築方法科學、巧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石墩如釘插入,這種石質的插釘稱為“穩定”,也稱元寶釘。
這樣,上下層如穿了石鎖,互相銜接,極為牢固。每一層各條石之間,又用石鎖連鎖,這樣,上下左右緊聯一體,構築成了跨江而臥的堅實漁梁壩。壩中間有開水門,用於排水。國家著名古建專家鄭孝燮先生說:“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均可與橫臥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站在石壩上,舉首四望,氣象萬千,盡收眼底。壩上碧波如鏡,魚翔深潭,小舟撥浪,激起漣漪,恬靜安閒。壩下亂石嶙峋,浪峰咬石;西岸巍然屹立的紫陽山,林木蔥鬱;建於明代的紫陽橋,宛若彩虹橫臥清波,此橋長140米,高14米,寬10米,在歙縣城的三座古橋中最高、最寬,因橋的上游即為徽商行舟的碼頭,所以橋孔建得比一般橋要高大得多,以便行舟過帆。
太白樓
位於太平古橋西側,遊客登樓可以飽覽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樓內為新安碑園,陳列有帖刻《餘清齋》、《清鑒堂》。太白樓位於太平古橋西側,為黃山至千島湖途中必經之地。太白樓為雙層樓閣,挑梁飛簷,為典型徽派建築,樓內陳列有歷代碑刻,古墨蹟拓牌,古今名人楹聯佳句。遊客登樓可以飽覽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相傳,唐天寶年間,詩人李白尋訪歙縣隱士許宣平,結果在練江之畔失之交臂,後人為紀念此事,便在李白飲酒的地方建起了這座太白樓。
南譙樓
現存的南譙樓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築風格,特別是其中的“排柵柱”,乃正宗宋代“營造法”,今已很難見到,而且歙縣博物館便在南譙樓中,裏面展出了歙縣歷代文物,包括各朝各代的書畫、瓷器、歙硯等。南譙樓,俗稱24根柱。據地方誌記載,此樓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
鬥山街
文化歷史名城一級保護區,因側靠鬥山得名。全長500米左右,多為清代徽商、仕宦的深宅大院,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的旅遊文化景點。青石板鋪成的路面狹長、悠遠,宛如再現戴望舒筆下的“雨巷”,街道南北延伸,房屋座北朝南,臨街都是側面山牆,牆上馬頭高低錯落,加上門罩和石板路面,具有徽派街巷獨特的幽雅風貌。鬥山街內著名的建築有:葉氏貞節門,建于明初,表彰一位尊老愛幼的女性;楊家大院,建於清中期,為官宦宅第;許家廳,建于清初,屬私塾建築;黃氏孝烈門坊,建于清初,表彰一位為未婚夫殉節的姑娘,為罕見的木盾牌坊;汪中怡宅,建於清末,五開間,有精製的隔屏、窗欄,為典型的徽州民宅;潘婉香宅,建於民國初年,三進串聯,佈局上形象地體現了“三世同堂”的觀念;王世傑宅,建於民國前期,有小院、敞廊、花榭,呈現書香門第氣派;蛤蟆井,建於唐代,是在岩石中鑿出的深井,水質異常清冽;及世代商家潘家大院等。
徽園
素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是在歙縣縣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帶新建的仿古旅遊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開園,再現了徽州城明清時期的風貌,氣勢宏大,古樸典雅,粉牆黛瓦,鱗次錯落,雕刻精美,脈傳徽州文化之神韻,新創徽派建築、雕刻之精華。“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走進徽園,就如走進了婉約的江南,走進了古樸典雅的徽州古城。
方士載宅
方士載宅(徽州明清建築歷史陳列館),位於許國石坊南側,為大學士許國的閣老府的一部分,所以又名“許國相府”。建于明萬曆初。閣老府為一大建築群,門外有石獅、牌坊,內有大廳、花園、藏書樓等。此為書房。它的木架製作是典型的明代樣式:樓下較矮,房間臨天井開窗,方格窗扇,裝有帶望柱、淨瓶荷葉的窗欄;樓上較高敞,柱端、梁頭都雕有生動的卷雲、奔浪,脊桁下的墊木雕成花帶。椽上鋪望磚,再蓋瓦。臨天井通間用方格窗扇。因為明朝人把樓上當作主要生活場所,所以注重樓上的裝飾。經過專家考證、介紹,該宅已聞名國內外,陳列明、清兩代徽派建築上的磚、木、石雕構件,其中的八仙斜撐木雕,刀法細膩、人物逼真,為世所罕見。這些雕刻構件是研究中國明、清建築歷史和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許國石坊
又名大學士坊、許國牌坊,俗稱八腳牌樓。矗立於古城中心,現安徽省歙縣縣城解放街上,跨街而立。建於明萬曆十二年(西元1584年)。當時歙縣人許國(1527—1596,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官居次輔(相當於副宰相),又是皇帝的顧問和太子的老師,勞苦功高,皇帝恩准立坊顯榮。徽商、地方官吏也大力支助,所以建造得巍峨壯觀,雕飾得極為華麗。仿木構造建築,由前後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的石坊組成。石料全部採用青色茶園石,石料質地堅硬,粗壯厚重,有的一塊就重達四、五噸。八根柱子按前後各四根排列,前後左右用梁枋相連成四個面,東西寬6.77米,南北寬11.54米,中間柱高11.5米,南北脊高10.92米。方柱斷面下大上部沖天柱小,重心向中間微偏,用像狀元花的通天柱夾住石脊,柱礎外側用前後各四、左右各二,共十二隻形態各異的大石獅加強基座的重量,重心放低,使整座石坊在結構上安穩堅固。石坊的雕飾很有特色,柱子和平板枋上主要用細刻的幾何形圖案,和橫仿細刻團花錦紋和祥雲仙鶴,以突出月梁上的主題圖案。月梁的兩端刻粗線條的如意頭、纏枝、錦地開光,中部的菱形框內用高浮雕表現主題圖形,南面雕的是“巨龍騰飛”。象徵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許國對朝庭的忠誠;內側雕 “英(鷹)姿(雉)煥(獾)發”,頌揚皇上年輕有為。東面雕“魚躍龍門”表示許國是科班出身;內側雕“三報(豹)喜(喜鵲)”,雕三隻豹仰對一隻喜鵲,以“豹”諧“報”,隱喻許國在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中連升三級,兩面雕“威鳳祥麟”,“鳳”和“麟”乃文風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才會有的,這幅圖稱頌了當時的社會;內側雕“龍庭舞鷹”,“舞鷹”諧音“武英”,暗示許國身居武英殿大學士的地位。北面為“瑞鶴翔雲”,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徵許國的品格高尚脫俗;內側為“鹿鳴圖”借《詩經·鹿鳴》篇意,表示許國身為禮部尚書,常會嘉賓學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另有“麟戲彩球”、“鳳穿牡丹”等。坊上的大字,是大書畫家董其昌寫的,坊上“先學後臣”按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讀書做官,它告訴人們許國是科班出身,是憑藉才智而成為國家重臣的。“上臺元老”中“上臺”(即上臺、中台、下臺之一),“三台”本來是星象的名稱,而古人常用以象徵“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和“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元老”指許國歷任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是朝遷的重臣,並用天上的“上臺星”比喻許國地位的顯赫。這座牌坊從建築結構、裝飾藝術和石雕工藝等方面看,都堪稱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傑作。現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潛口民宅
潛口民宅,又稱潛口明莊,位於徽州區潛口村紫霞峰下,故又稱“紫霞山莊”。占地面積約17160平方米,採取原拆原建的方法,1984年開始將散落在附近的10座典型的明代建築按原貌原樣拆遷集中一處,形成了今天獨具風格的明代山莊。這十餘座明代古建築是蔭秀橋、石牌坊、善化亭、樂善堂、曹門廳、方觀田宅、司諫第、吳建華宅、方文泰宅、蘇雪痕宅等。
“蔭秀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西元1554年),為單孔拱橋,它由當地尼姑出資所建,橋的一頭是尼姑庵,另一頭是雞犬相聞的村莊,“蔭秀橋”三字,一半為陽刻,一半為陰刻,橋中央成了佛界與人間的分界線,故又叫“陰陽橋”,十分有趣的是該橋兩旁護欄砌築卻是羅漢板。歲月悠悠,小橋依然,“師太不知何處去,羅漢依舊笑春風”。
走過“蔭秀橋”,便是“石牌坊”,它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牌坊正面無題字,只雕著一個齜牙咧嘴的“鬼”,手裏拿著一支筆,腳上踏著一隻方形大鬥,“鬼”與“鬥”合起來為“魁”。牌坊背面刻了月宮桂樹圖。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去蟾宮折桂,光宗耀祖。
迂回登山,即有一亭,名曰“善化亭”,建於明代嘉靖三十年(西元1551年),亭名“善化”,乃取舊時“善化賢良釋化愚”之意。亭為方形,四柱居空,飛簷翹角,造型美觀,亭頂梁橫木上刻有對聯:“陰德無根方寸地中種出,陽春有腳九重天上行來”,意在勸人誠心行善方可積德。此亭還有一對聯:“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從容步出;急不來的心事,想一想,暫且丟開”,寓意十分深刻。
步出善化亭,順山而上,即見第一座民宅“樂善堂”,又稱“耄耋廳”,建於明代中葉,此堂是供族中80歲以上的老人娛樂和議事的場所。宅高雅古樸,二進三開間,正面為三開間柱式門廳,廳的兩側多有門房,前後進間設有天井。明代徽州民居家家如此,謂之“五嶽朝天,四水歸堂”。古時徽州人聚水如聚財,選設天井,不僅是通風採光的需要,還圖“肥水不外流”之吉利。樂善堂天井兩側都有廊室,正堂20根大柱巍然挺立,橫梁雕刻精細,整個建築氣勢不凡。
“曹門廳”建於明嘉靖年間。此廳簷罩高懸,門庭九開間,獻柱八根,整齊劃一,莊嚴肅穆。曹門廳建造者為潛口汪曹(其先人曾任宋代漕運使),後裔支祠,建築宏偉,為一般祠堂所不及。
“方觀田宅”是一座明代徽州普通農民住宅,建於明代中期。該宅為一進三間磚木結構的樓房,小青瓦、馬頭牆、樓廳、天井、欄板均採用護縫制裝飾,樓下青磚鋪地,大門在門罩保護,門內罩飾有霸王拳,專家認為此宅是徽州普通農民住宅的代表。
“司諫第”建於明弘治八年(西元1495年),為明廳式的文化型建築。第內設天井,四周繞以石柱,中架單孔石拱小橋,直通正廳,廳上設石座寢室,供奉神位,該第構架用料宏大,梭柱、月梁、荷花墩、叉手、單步梁、斗拱雕刻精美,顯示了明代建築風格。此第原是明永樂初進士、諫官、吏部給事中汪善的孫輩,為祭祖所建的家祠。中堂高懸“敕諭匾”,上書:“皇帝敕諭進士汪善……特命爾榮歸故里,以誠德業,副聯所期”。
從潛口明宅前行約5公里,便可見文峰古塔傲然立于岩寺古鎮之中。該鎮同為黃山市徽州區政府所在,舊為登臨黃山的咽喉之地。岩寺附近著名景觀除潛口古民居外,還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呈坎寶綸閣以及綠繞亭、老屋閣等一大批古建築,還有許海峰國際射擊俱樂部、黃山垂釣中心等現代游樂設施。岩寺是新四軍八省健兒會師之所,現存有新四軍軍部舊址,留有陳毅元帥等在此戰鬥生活的遺蹤。
由呈坎驅車沿鄉道前行,便可抵唐模村。唐模村始建于宋,以田園、古建風光見長。村內檀幹園建于清初,有池亭花木之勝。傳為該村許氏商人,為酬老母想遊西湖之願,在村中花巨資興建,故俗稱“小西湖”。唐模村口建有“同胞翰林坊”。該坊為旌表村內許承宣、許承家兄弟二人于清康熙年間上京殿試,同時考中翰林而建,實為全國罕見。
羅東舒祠
羅東舒祠,位於中國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歙縣下的呈坎村內,全稱“貞靜羅東舒先生祠”,又名寶綸閣,係明代中後期磚木結構建築。
該祠堂坐西朝東,包括照墻、欞星門、前天井、兩座碑亭、正門、兩廡、大庭院、大堂、後天井、寢殿及南側之女祠、北側之廚房雜院,規模宏大,佔地3300平方米。據《羅氏宗譜》載,後進寢殿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約1542年),萬歷壬子年(1612年)重新擴建該祠。明末孝子吳士鴻手書“寶綸閣”匾額,垂掛於閣樓前簷,故後人稱該祠為寶綸閣。
欞星門,通面闊26.61米,高7.42米,用6根大石柱排成一字形,明間和次間、梢間築以木質欞星門,鬥拱承擔前後簷。石柱頂部安有一根90釐米高的短石柱,其上各有1只石雕 “朝天吼”,其勢雄偉壯觀。欞星門之外為一高大弧形照墻。正門為7開間,進深10.3米、高9.2米,兩旁有抱鼓石1對。正門左右次間各置邊門,梢間和盡間為統間,名日“廳事”。正門往後為大庭院,庭院兩旁為兩廡。庭院後為大堂,5開間,進深5間。緊靠大堂南山墻,建有一女祠。為婦女設祠,是徽州特色。女祠3開間,平面呈口字形,上下對堂,坐東朝西,通面闊9.14米,進深19米,高7.8米。
寢殿是整個建築群最為精華的部分,通面闊29.5米,進深10.5米,通高13.91米,其中樓閣高5.1米。由三個3開間加兩個盡間(樓梯間)所組成,共11開間,此種形制在民間建築中實為罕見。木、石作遍施雕飾,鬥拱、雀替、梁頭、駝峰、叉手、蜀柱、平盤鬥等木構件,雕飾有各種雲紋、花卉、禽獸圖案。前簷臺基上的石欄桿、望柱、欄板、抱鼓石等,均用優質黟縣青石料製作,刻有飛禽走獸、花卉雲紋等圖案,典雅工麗。寢殿的梁架布滿包袱錦彩繪,用筆細膩,圖象清晰,色澤艷麗,實為民間彩繪珍品。閣樓上尚保存著呈坎村從元至清的25方匾額。
羅東舒祠規模宏大,結構完整,風格獨特,建築藝術精湛,可稱“江南第一名祠”,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屋閣、綠繞亭
又稱吳息之住宅。在黃山市徽州區溪南村。1952年經鑒定為明中葉建築。於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屋閣是一幢占地340平方米的明代早期民宅,為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下層矮,上層高。坐東北朝西南,五間二進,“口”字形四合院,前進樓下明間為門廳,後進樓下明間為客廳。狹長的天井中央有石板砌成的水池。閣正面為水準形高牆,側立面採取不對稱方式,與水準形高牆相接合,形成參差錯落的外觀,牆面抹石灰,牆頂蓋蝴蝶瓦,倒影入池,幽深靜雅。大門上有門罩,用水磨磚做成外突線腳,頂覆以瓦簷,不事雕琢,與鐵皮包的厚實大門相協調,顯得莊重古樸。閣內梁架、斗拱裝飾雕刻精美,雙步梁端飾以雲雕,梁架上承受瓜柱用蓮瓣式平盤鬥,山面梁架瓜柱下端收殺做成鷹嘴形式。柱子作梭柱形,從中段開始向上下兩端收小,柱礎石似覆盤形,柱間空檔內有蘆葦編籬。宅內不用天花板,擱柵外露。梁架木地表面作無光黑色,色調勻淨,其他木作均不加髹漆,富有自然之美。閣後種植竹、桃、批把,春夏之季,景色宜人。該閣採用一種曲線較多的華麗活潑的建築設計,在明代住宅建築中具有代表性。
跨進大門,第一眼便看見樓下正間兩根又粗又黑的梭形柱,柱下端支落在一個形同倒置的大瓷盤的石礎上。這是明代建築特有的覆盆礎。柱上的黑色是為防腐而加的保護層,一般是用皮麻纖維外塗生漆製成的。
樓上,沿天井四周有一圈整齊的欄板,雕花綴朵,富麗繁華,飛禽走獸,栩栩如生。老屋閣摒棄繁瑣,注重洗練,欄板上只用扁圓垂直的木條,間隔均勻地壓住板縫;簷口四周以八根雕工精細的垂蓮柱支撐著,柱下端鏤出含苞待放的荷花,給人以寧靜而不沉寂的感覺。
樓上廳寬敞宏麗,碩大的冬瓜梁縱橫架設,渾實圓柱如待衛林立。這些樑柱、斗拱、雀替、叉手上都雕刻了雲紋飄帶,花鳥蟲魚。曾經有一位歷史學家,來老屋閣考察後說:“這樓上廳不僅是長江中下游明代建築固有的特色,它也是古百越遺民世代相傳並且保持的一種民族俚俗,與高腳樓有關歷史淵源關系。”老屋閣對於今天研究與繼承明代建築的技藝,是一件珍貴的實物資料。
在老屋閣宅邊池畔,還有一別致的古老方亭,名為“綠繞亭”。始建于元天順元年(1328年),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距朱元璋登基只有88年,可見它始建必然在元代之前。
綠繞亭磚木結構,飛簷下的斗拱,月梁上鷹嘴形瓜柱,梁端的雀替,丁頭拱等構件,至今木紋凸露,保存著清新雅麗的輪廓。月梁上彩繪圖案,設色沉著,典雅工麗,保存五百餘年還如此完好,這太珍貴了。亭梁枋上刻繪有題銘條款:“景泰七年歲次兩子十一月十八日甲申吉辰重建綠繞亭,以便休憩。吳斯和樂建。”清代又3次重修。亭平面近正方形,跨街而立,飛簷翹角,畫棟雕梁,手法多變,頗具特色。通面闊4米,進深4‧36米,高5.9米。其梁上有包袱形圖案彩繪,有元季彩繪遺韻,典雅工麗,實不多見。亭東南偎依池塘,臨水置有飛來椅,供人憩息。晨昏四時,景色各異。是安徽省明代保存至今極為珍貴的古過街亭。據說,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他那首《東疇繞綠》就是為綠繞亭而寫的:
龐公宅畔甫田多,畎畝春深水氣和。五兩細風搖翠練,一犁甘雨展青羅。
魚鱗強伏輕圍徑,燕尾逶迤不作波。最喜經鋤多肯獲,半年定愧伐檀歌!
| |||
![]() |
2-6-3 歙縣景點〈二〉![]() |
這些評論各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對於他們的發言內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