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2-1 烏鎮〈續〉![]() | ||
2-2 烏鎮
浙江省桐鄉市烏鎮簡介
烏鎮是江南四大名鎮、水鄉六大古鎮之一,位於上海、杭州、南京三大城市中間,是個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的古鎮,曾名烏墩和青墩,全鎮轄13個社區居委會和18個行政村。烏鎮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吳江縣,為二省三市交界之處。陸上交通有縣級公路姚震線貫穿鎮區,經姚震公路可與省道鹽湖公路、國道320公路、318公路、滬杭高速公路相銜接。烏鎮距桐鄉市區13公里,距周圍嘉興、湖州、吳江三市分別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蘇州均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從杭州出發走高速公路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交通十分便利,是江南水鄉六大古鎮的中心位置。
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京杭大運河貫穿全鎮,它以水為街,以岸為市,兩岸房屋建築全面向河水,古風猶存的東、西、南、北四條老街呈十字交叉,構成雙棋盤式河街平行、水陸相鄰的古鎮格局,形成了水鄉迷人的風光。水中不時有烏篷船依呀往返;岸邊店鋪林立叫賣聲不絕於耳。烏鎮最著名的產品有三:三白酒系純糧釀造,工藝古樸,酒香醇厚,飲後三日不絕於口;蠟染花布藍白相間,點綴出江南特有風情;姑嫂餅香酥脆甜聲名遠播四海。烏鎮是中國江南的封面,傳承著千年的歷史文化。淳樸秀美的水鄉風景、風味獨特的美食佳餚、繽紛多彩的民俗節日、深厚的人文積澱和亙古不變的生活方式使烏鎮成為了東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傳承伴隨脈脈書香,在這兒展現一幅迷人的歷史畫卷。
烏鎮工業以農副產品加工和成衣製造、出口為特色。耕地6萬餘畝,是全國糧食主產區之一。烏鎮自來水覆蓋率達100%,有廣播電視站及市級醫院、精神病專科醫院、衛生院及戒毒所。水上客運碼頭、汽車站、禽蛋專業市場、小商品市場及垃圾填埋場各一個,農貿市場3個,占地50畝和15畝的停車場各一個。全鎮共有圖書館(室)16個,文化站,電影放映隊各一個。共有學校7所,在校學生約6400多人。
1991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2000年推向市場,獲得巨大成功,現烏鎮景區已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是全國20個黃金周預報景點之一。如今的「烏鎮」大致分類為傳統商舖區、傳統民居區、水鄉風貌區、傳統餐飲區、傳統文化區、傳統作坊區。作坊區內,竹藝、扇藝、陶藝、壺藝、文房四寶、木雕、紡紗織布等,曾在桐鄉周圍流行一時的手工作坊一家挨著一家。商舖區裡,曾在烏鎮歷史上顯赫一時的當鋪、藥鋪都以原本的面貌呈現著。「九裏灣頭放棹行,綠柳紅杏帶啼鶯。」正是寫盡了江南水鄉的秀麗風光。
烏鎮在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2年榮獲「國家4A級旅遊景區」稱號,於2004年被國家文物局命名為首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榮登浙江省十大人氣最佳旅遊景區首位,更榮獲聯合國所頒發的「2003年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成長為一個世界級的旅遊景點。
烏鎮鎮內佈局特色
具典型江南水鄉特徵的烏鎮,完整地保存著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樑、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因素,體現了中國古典民居“以和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呈現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
一、總體格局
河網在烏鎮內和主幹道重合,連橋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這個水網體系聯結京杭運河、太湖和烏鎮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決了農作、飲用、排水、觀賞、運輸等水問題。
在烏鎮的佈局中,由於歷史上曾地跨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桐鄉、秀水、吳江、震澤),加之吳越文化的積累、沉澱,觀念上明顯受中國傳統儒文化和運河商業文化的影響。儒文化對營建中流行的風水學說等往往是排斥的,故而很少見常因風水而設的斜門左道,為避免氣沖而立的屏牆、照壁,或當路放置的“泰山石敢當”等符鎮,而是多軸線明確、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
另有訪廬閣茶館、高公生糟坊、宏源泰染坊等商業建築,匯源典當行在常豐街,當街一個墨黑的“當”字,1.8米高的櫃檯,有著濃郁的商業氛圍。這也與其他江南水鄉古鎮有很大的不同。
二、水閣和許多江南水鄉小鎮一樣,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謂“人家盡枕河”
烏鎮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麵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樑,擱上木板,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水閣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憑窗可觀市河風光。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這樣描述故鄉的水閣:“……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唉乃,飄然而過……”
傳說水閣是由一位機智的豆腐倌的違章建築而來,可是隨著時間的遷移,許多歷史都已煙消雲散,唯有這集生活的實用與享受於一體的建築形式因著人們的喜愛而得以保存和延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水閣是烏鎮的靈氣所在,雖然它沒有奢華,難比高樓。有了水閣,烏鎮的人與水更為親密;有了水閣,烏鎮的風貌更有韻味;有了水閣,烏鎮的氣質更為悠雅;有了水閣,烏鎮的歷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閣是烏鎮的獨創,是烏鎮的魅力所在,被稱為「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
碧水蜿蜒,小橋流影,櫓聲唉乃中看水閣畫卷般在眼前徐徐展開,看水鄉人在水閣中起居住行,聽古鎮人鄉音叫喚此起彼伏。烏鎮的水閣正已它獨特的韻味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三、小橋流水
橋是江南水鄉古鎮不可或缺的因素。據說烏鎮歷史上橋樑最多時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橋”,現存30多座。其中西柵有通濟橋、仁濟橋,中市及東柵有應家橋、太平橋、仁壽橋、永安橋、逢源雙橋;南柵有福興橋和浮瀾橋;北柵有梯雲橋和利濟橋。
這些橋最早建於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於明清,有些橋還題有橋聯,如通濟橋:“寒樹煙中,盡烏戌六朝舊地;夕陽帆外,是吳興幾點遠山。”(朝南) “通雲門開數萬家西環浙水;題橋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朝北)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四、石板小巷
走進烏鎮,走在那用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小街上,看到兩邊各式各樣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鄉民,就會讓人有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作為歷史古鎮,烏鎮無論是整個鎮還是觀前街,都體現著一種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走進這個充滿了農業文化氛圍的古鎮,漫步于古鎮綿延一裏多長的石板小街上,可以傾聽腳步在另一小巷上的回音。沿水小街有“石幫岸”,有些可能有修飾,比如我見過雕上一個瓶,瓶裏插著三支戟,取“平升三級”的意思。用以系船。
烏鎮鎮名的演變
烏鎮古名烏墩、烏戍。烏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編》中說“烏鎮古為烏墩,以其地脈墳起高於四曠也……”,解釋得已夠明白。但何以稱“烏”呢?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越王諸子爭君長海上分封於此,遂為烏餘氏,故曰烏墩”;一說“因土地神烏將軍而名烏”;一說“烏有烏陀古跡,青有昭明青鎖”,故有烏、青之名。此數說前人都提出異議,以為或無證,或附會,或缺乏歷史常識,盧學博編修《烏青鎮志》時已詳加批駁。同時,他提出一個較為合理的說法,這個說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鄉賢在《烏青文獻》中提出的:“烏墩、青墩之名,其從來遠矣……大都江山自開闢以來,何有其名字?皆世諦流布相承耳,如‘齊魯青未了’,‘澄江靜如練’,是為山水傳神寫照語也。烏青之義蓋類此。”
烏鎮是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於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其實,這類地名在當地並不鮮見。距烏鎮9公里處有一村叫紅墩,其鎮志上說:“紅墩在鎮西,地脈墳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為多紫色石土的緣故。紅墩、紫墩的命名為烏墩名稱的傳神寫照說提供了現實的佐證。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烏戍”就由此而來。(李樂在《烏青鎮志》中說:“鎮,周屬吳,吳戍兵備越名為戍。”“烏鎮古謂之烏墩,後因吳越錢鏐王戍兵於此,稱烏戍,今名烏鎮。”但他顯然將錢鏐王之“吳越”與春秋之“吳越”弄混淆了。在正式的行政建制稱謂中,自唐之後,烏鎮沒有再稱“烏戍”的史實。且錢鏐王之吳越國的北方疆界遠達常熟,烏鎮相對內陸,故此說顯有不通。
秦時,烏鎮屬會稽郡,以車溪(即今市河)為界,西為烏墩,屬烏程縣,東為青墩,屬由拳縣,烏鎮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開始。至於青墩之“青”的來由,王雨舟在《二溪編》中指“恐與烏接壤故以青為別。”
唐時,烏鎮隸屬蘇州府。唐鹹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朱洪撰並書,吳曄篆額)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此前無據,這一時期的另一塊碑《光福教寺碑》中則有"烏青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當時,鎮地置有鎮遏使的官職。
元豐初年(1078),已有分烏墩鎮、青墩鎮的記載,後為避光宗諱,改稱烏鎮、青鎮。(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個怪僻字,豎心旁加個“享”,念“敦”,於是天下念“敦”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後烏墩就定稱為烏鎮。)
1950年5月,烏、青兩鎮合併,稱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直到今天。
名人大家
烏鎮的名人大家數不勝數,自古名人薈萃學子輩出,從一千多年前中國最早的詩文總集編選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國最早的鎮志編撰者沈平、著名的理學家張楊園、著名藏書家鮑廷博、晚清翰林嚴辰、夏同善。烏鎮自宋至清千年時間裏出貢生160人,舉人161人,進士及第64人,另有蔭功襲封者136人。烏鎮古代最大的名人是大分裂南北朝(西元420-589年)時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他曾在烏鎮築館讀書多年,並編撰了《昭明文選》,此書對中國文壇影響極大,可與《詩經》、《楚辭》並列。
近、現代更有政治活動家沈澤民、銀行家盧學溥、新聞學前輩嚴獨鶴、曠代清才湯國梨、農學家沈驪英、漫畫家豐子愷、著名作家孔另境、海外華人文化界傳奇大師孫木心等等。而這其中最著名的恐怕當屬文學巨匠茅盾(原名沈雁冰),他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文化部長,其小說如《子夜》、《春蠶》、《林家鋪子》等是“五四”以來優秀文學的典範。
他們從烏鎮走出去,胸懷水鄉的博大、聰慧,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書寫了永不磨滅的濃彩重墨;也曾有無數文人墨客傾慕於烏鎮之風華絕代,遊學或寓居於此。如中國山水詩派開創者謝靈運、齊梁文壇領袖沈約、書畫大家唐宰相裴休、江西詩派三宗之一陳與義、南宋中興四大詩人范成大、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宋孝宗、唐宋八大家之父茅坤等,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們的名字,猶如浩瀚夜空的繁星,令人目醉神迷。正是他們,給“一樣的古鎮,不一樣的烏鎮”做了最具文化底蘊的詮釋。
故事傳說
昭明求學
南朝梁武帝的兒子名蕭統,就是昭明太子。蕭統剛生下時,右手緊捏拳頭,不能伸直,東宮娘娘以及宮女都沒法掰開,梁武帝為此十分擔憂。有位大臣說:“皇上何不張榜招名醫診治呢?”梁武帝覺得有理,就張榜招賢:誰能掰開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為師。沈約見了榜文,就揭榜前去一試。他捧起太子的手,輕輕一掰就分開了。梁武帝十分高興,就賜封沈約為太子的老師,專門教太子讀書。沈約是烏鎮人。他的先人墓就在烏鎮河西十景塘附近。沈約每年清明總要返鄉掃墓,並要求守墓幾月,梁武帝怕兒子荒廢學業,就命昭明太子跟隨沈約到烏鎮來讀書。為此,就在烏鎮造起一座書館。
蕭統來到烏鎮,見桃紅柳綠,鳥語花香,景色誘人,便終日遊玩嬉戲。沈約治學嚴謹,見太子不認真讀書,便對他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年冬天,我回烏鎮過年, 轎子經過青鎮一座廟,被廟前一群百姓擋住了去路,我吩咐停轎查詢,原來廟裏凍死一個十多歲的小叫花子。圍觀的百姓說,這小叫花子父母早亡,無依無靠,白天沿街乞討,夜晚宿在廟堂。但他人窮志不窮,討來的錢,除了買吃的,餘下的都用來買書,在佛殿琉璃燈下夜讀。可是一夜西北風,竟奪去了他年幼的生命。我當時進廟一看,只是這小乞丐雖然面孔瘦削,卻眉清目秀,他仰面躺在稻草堆裏,身體已經凍僵,左手還拿著一本書 。他是有志於學,至死還不忘讀書呀……”
沈約說完此話,昭明太子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從此,昭明太子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了有名的文學家。後來,沈約把主墳遷至京城,把他在烏鎮的府第捐為白蓮寺,蕭統拾館為寺,這就是後來的密印寺。 明朝萬曆年間,駐烏鎮同知全廷訓,在白蓮寺門前建了一個石坊, 題為“六朝遺勝”。裏人沈士茂題書“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這石坊位於烏鎮西柵景區內, 至今保存完好,當地和臨近百姓常攜子女前來拜謁,教育孩子立志讀書,成就棟樑之材。
節氣習俗
一、賀歲拜年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過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前一日名除夕,俗稱“大年夜”,闔家團聚吃“年夜飯”。新婦盛服向尊長獻鞋履,名“辭歲”,尊長給錢與新婦及孩童,名“壓歲錢”。當晚並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動。初一晨起,開門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長幼循拜,然後會親朋 、賀新歲,統稱“拜年”。近代已逐漸簡化,不再跪拜。初一都不會客,出門走“ 喜神方”,初二起親友互訪,至元宵乃罷。
二、元宵走橋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俗稱“正月半”,烏鎮人有走橋的習俗,入夜三五結伴出遊,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橋,路線不可重複,此俗源於舊時普遍流行的一種以婦女為主體的避災禳解活動,稱“走十橋”或“去百病”。當時婦女們梳妝後各帶一隻平時煎藥的瓦罐結隊而行,過橋時將瓦罐丟入河中,認為這樣可保 在新的一年裏無病無災。至近代,丟藥罐的舉動消失了,演化為一種單純的節日遊樂和祈福活動。
三、清明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唐代以後與寒食節合而為一。祭祖掃墓、踏青賞春,各地皆然。而烏鎮更有許多與養蠶相關的習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團 、裹粽子 、設祭“禳白虎”,門前用石灰畫弓矢,以祈蠶,煮螺螄,以針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鄉蠶農齊赴普靜寺燒香祈蠶,名“香市”,屆時商販雲集,遊人如蟻,曠地上售貨攤、演藝場鱗次櫛比,河港中踏白船 、打拳船競技鬥勇,前後持續半月有餘,成為水鄉蠶農的狂歡節。
四、立夏稱人
立夏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日嘗蠶豆、嘗鹹蛋、啖青梅、品櫻桃,謂之“嘗新”。農家以麥芽、“草頭”和為粉制“立夏餅”,親友互贈。孩童三五邀約,提竹筒、摘蠶豆、化鹹肉、拾野柴、集百家之米,在戶外壘灶支鍋燒“野火飯”,據說吃了不會疰夏。立夏稱人以江南最盛,傳說三國時劉備之子阿斗于立夏日被帶往江東,孫夫人當面稱過體重,精心撫養,以後每年立夏再稱一次,寫信向諸葛亮彙報,以示盡心,傳入民間,相沿成俗。
五、端午吃粽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天中節”,家家裹粽子,親友互相饋贈,相傳此俗源於對屈原的紀念,古人以“重五”為“毒氣橫溢,鬼魅活躍”的“惡日”。於是掛鍾馗圖、貼天師符,門前懸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黃魚、飲雄黃酒,乃至啖蛇蟲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飾,婦女剖繒為囊貯雄黃佩之以示強健。正午用蒼樹、白芷、鱉甲、芸香“打蚊煙”,牆邊屋角噴雄黃酒、撒生石灰水以驅蟲豸,凡此種種都帶有禳解的性質。
六、分龍彩雨
農曆五月二十五為“分龍日”,亦稱“分龍節”。傳說司雨的龍王們於此日分赴各自管轄的區域降雨,故名分龍,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組織---水龍會照例舉行消防大演習,屆時各坊水龍會整裝集隊,帶上全副救火器具,會聚於鎮中曠地河畔,有的事先在水龍、水桶中放進各色顏料,一聲令下,鑼鼓齊鳴,各水龍同時對空噴射,盡現五彩繽紛、飛瀑淩空的壯觀,男女老少聚集圍觀,呐喊助興,出水快而射程遠者當為優勝獲獎。
七、天貺曬蟲
農曆六月初六,時值盛夏烈日,烏鎮有諺稱“六月六,曬得鴨蛋熟”。實是曝蟲曬黴的好時光,宋代曾定為“天貺節”,其原由卻是真宗皇帝趙桓的一個精心編造的夢話,後人覺得乏味,便把傳統的七月初七“曝書日”移了上來,讀書人家曬書籍,寺廟僧尼曬經卷,普通百姓曬衣物,是日還有牽貓狗浴於河的習俗,據說可避虱蛀,鎮人曬熱水為孩童洗澡,婦女於是日洗髮,而家家戶戶吃餛飩的習俗則可能是由混浴引申而來。
八、中元河燈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當日,道觀作齋醮薦福,佛寺行“盂蘭盆會”,釋道兩教共舉法事,民間則家家戶戶祭祀祖先,故又稱“鬼節”。南宋後已有中元夜入河燈的風俗流行,篾編紙糊的各式花形燈籠,燈中燃燭,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紙糊成船形,內裝少許燈草油類點燃,入夜到水邊或駕小船至河中擺放,燭火閃閃,隨波逐流,蔚為奇觀,佛徒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稱這是“照冥引路”,而老百姓們只當是一種娛樂。
九、中秋賞月
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時值三秋之半,月亮最圓最明,古人以圓月為親人團聚的象徵,故又名“團圓節”。是夕,家人團聚歡宴,親友互贈節禮,其間則少不了月餅。月華初升,於庭院設案賞月,供品除月餅外尚有瓜果、芋艿、菱藕、毛豆等時令果蔬,大多是還在案頭供鬥香,以線香托紙板粘合而成,上插各式彩旗,並綴月宮故事,製作精彩,供後在戶外焚化,有祈求豐收之意。
十、重九登高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九節,亦稱“重陽節”或“登高節”、“菊花節”,重九節登高插茱萸的風俗由來久遠。相傳起源于“桓景避難”的故事。東漢時汝南人桓景遵照師囑,於重九日全家佩戴茱萸登上高山,得免大難,後人仿效,遂成習俗。至唐代已演變成傳統的遊樂節目,其作用似在於健體防病,以禦初寒。烏鎮近周無山可登,遂以登塔代之,是日有“重陽糕”應市,以赤豆和糯米製成,上插小旗,意以食糕代替登高,插旗代插茱萸。
十一、冬至祀祖
冬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傳統風俗中的大節,亦稱“冬節”或“亞歲”,節前家家磨粉搓“冬節圓子”,備酒做菜,設祭祀祖,頗為隆重,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之說,也有於冬至掃墓者,至冬至起八十一天,分為九個“九”,為寒冬之期,舊有“九九消寒圖”,相傳始于明朝,圖中畫梅一枝,凡八十一瓣,冬至起依口訣日染一瓣,全部點清則寒盡春來,開始耕作,意在敦促人們在消寒休閒中不忘耕作,還可得到一份冬季的氣象資料。
十二、 臘月小更
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昔時有“支小更”的習俗,進入臘月,各街、各坊設專人於每日黃昏敲鑼擊梆,沿街巡走並時而高呼:“寒天臘月,火燭小心,前門關關,後門重重,柴間看看,灰堆坌坌,謹防賊盜,門戶要緊。”抑揚頓挫,如歌似吟,至除夕乃罷了。時值寒冬,氣候乾燥,民間用火又多,鎮內木造住房連綿,一旦失火,非同小可,尤須時刻警惕。其時,全鎮支小更者不下十人,每至黃昏,鑼聲、梆聲、呼聲此起彼伏,對提醒人們注意安全不無裨益。
| |||
![]() |
2-2-1 烏鎮〈續〉![]() |
這些評論各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對於他們的發言內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擔保.